茶是從藥用、食用再到飲用的。根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边@是有關先人對茶的最早描述和記載。在茶的最初利用階段,沒有專門茶具,大都是和其他食器共用,經(jīng)歷了一段從日常飲用器具向...[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茶是從藥用、食用再到飲用的。根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边@是有關先人對茶的最早描述和記載。在茶的最初利用階段,沒有專門茶具,大都是和其他食器共用,經(jīng)歷了一段從日常飲用器具向...[繼續(xù)閱讀]
唐代由于飲茶風尚的盛行,促使茶葉種植面積大增,產(chǎn)量也大幅度地提高,出現(xiàn)了諸如劍南蒙頂石花、湖州顧渚紫筍、東川神泉小團、昌明獸目茶、福州方山露牙、夔州香山茶、湖南衡山茶、常州紫筍茶、婺州東白茶、睦州鳩坑茶、壽...[繼續(xù)閱讀]
唐越窯橫把壺唐瓷茶碾由于唐代烹煮的飲茶方式,時人習慣把茶餅碾末放人茶釜中煎煮,釜應是當時的一種重要茶具,在越窯青瓷中,茶釜也曾大量出現(xiàn),為我們了解唐代的煮茶提供了實物依據(jù)。在浙江省博物館就收藏有一件晚唐的越窯青...[繼續(xù)閱讀]
茶則是量器的一種,茶末人釜時,需要用茶則來量取,《茶經(jīng)·四之器》中指出:“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辈鑴t也屬于陸...[繼續(xù)閱讀]
茶甌是最典型的唐代茶具之一,越窯青瓷中的代表性器型。茶甌又分為兩類,一類以玉璧底碗為代表,屬于陸羽提倡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約300毫升)已下”的器型,所謂“口唇不卷”,是說碗的口唇薄平而外侈,“底卷而淺”,是指...[繼續(xù)閱讀]
越窯青瓷中也有大量出現(xiàn),茶托子又叫“盞托”、“茶拓子”,是防杯燙手而設計的器型,后因其形似舟形,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茶船最初是從盞托演變過來的,據(jù)傳是唐德宗建中年間(780~783)成都尹崔寧的女兒的小發(fā)明。其實...[繼續(xù)閱讀]
湯瓶用于煮或盛沸水,以便向盞中點茶。魏晉南北朝流行的雞首壺,在唐代已不再出現(xiàn),常見的是一種多棱形式圓柱形短流的執(zhí)壺。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yōu)榍?在流與柄之間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見。盤口壺壺口也由盤口變?yōu)槔瓤?..[繼續(xù)閱讀]
除越窯茶具外,北方的邢窯也生產(chǎn)大量的茶具。邢窯是唐代重要制瓷窯口之一,位于河北省內(nèi)丘,唐時屬邢州,所以又稱為邢窯,始燒于北朝,盛于唐而衰于五代。唐李肇的《國史補》記載說:“內(nèi)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繼續(xù)閱讀]
唐鎏金銀籠子通高17.8厘米,口徑16厘米,腹深10.2厘米,制作精美,是用來裝放茶餅的。由于唐代茶葉以餅茶為主,餅茶易受潮,要用紙或蒻葉包裝好,放在茶籠里,掛在高處,通風防潮。飲用時,隨手取出,如果茶餅已受潮,還需要將茶籠放在炭火...[繼續(xù)閱讀]
茶碾子通高7厘米,最寬處5.6厘米,長22.7厘米。鎏金茶碾子軸長21.6厘米,碾輪邊尖,輪徑8.9厘米。茶槽子一側鏨刻“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兩”,茶碾子則鏨文“碢軸重一十三兩”。文思院是唐代專門為皇室加工生產(chǎn)...[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