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正文

十二時

十二時    shí èr shí
1.古時分一晝夜為十二時,以干支為記?!蹲髠鳎压迥辍范蓬A注有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映﹑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等名目,雖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時。至以十二支記時,《南齊書.天文志》始有之。參閱清趙翼《陔馀叢考.一日十二時始于漢》﹑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昭公五年》"十時"注。
2.猶言一晝夜,全天。
3.詞牌名。亦稱"十二時慢"。宋鼓吹四曲之一,雙調或三段,有平韻﹑仄韻兩調,四體。又為《憶少年》的別名,雙調四六或四七字兩體。
4.曲牌名。屬南曲商調。字數(shù)與詞牌不同。用作引子。另南曲曲牌《尾聲》一般為十二板,故亦有《十二時》之稱。

國語辭典

注音 ㄕˊ ㄦˋ ㄕˊ  拼音 shí èr shí
1. 古人分一天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等十二個時辰。
2. 全天。
   ? 唐.王維〈送楊長史赴果州〉詩:「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br>   ? 《宋史.卷三八五.葛邲傳》:「十二時中,莫欺自己。」
3. 詞牌名。宋鼓吹四曲之一。此調有仄韻、平韻兩體。
參見:十二時

掃描版:「十二時」在《漢語大詞典》第807頁 第1卷 807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