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
軍名。北宋大觀中置,治遵義(今貴州遵義市西南,一說在綏陽附近)。宣和時廢為砦,南宋開禧時復升為軍,嘉定時又廢。
府名。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改播州宣慰司置。屬四川。治遵義(今市)。轄境相當今貴州遵義、桐梓、綏陽、仁懷、正安、赤水、習水等市縣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屬貴州。1913年廢。
市名。在貴州省北部、渝黔鐵路線上。轄紅花崗區(qū)及赤水、仁懷二市和遵義、綏陽、桐梓、習水、鳳岡、正安、余慶、湄潭八縣和道真、務川二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明、清為遵義府治。1949年析遵義縣城區(qū)設市。為黔北重鎮(zhèn)、貴州省第二大工業(yè)城市。人口662萬(市區(qū)46萬,1996年)。有機電、冶金、化肥、建材、卷煙、紡織等工業(yè)。1935年1月,著名的遵義會議在此召開。建有遵義會議紀念館,會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勝古跡有桃溪寺、湘山寺。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縣名。在貴州省遵義市郊、烏江支流湘江流域,渝黔鐵路縱貫??h人民政府駐南白鎮(zhèn)。漢置鄨縣,南朝梁廢。唐改置遵義縣。宋置遵義軍,明為遵義軍民府,清改遵義府,1913年廢府為縣。農(nóng)產(chǎn)有稻、玉米、油菜籽、煙草、茶葉、苧麻、油桐、柞蠶絲等,并產(chǎn)銀耳、杜仲。工業(yè)有卷煙、電力、化肥、機械、釀酒。特產(chǎn)“鴨溪窖酒”。名勝古跡有婁山關、禹門山、海龍囤、楊粲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