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百科知識 > 儀器儀表 > 正文

高效毛細管電泳法 又名:毛細管電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高效毛細管電泳(HPCE)

高效毛細管電泳法,是近年來發(fā)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是以高壓電場為驅(qū)動力,以毛細管為分離通道,依據(jù)樣品中各組分之間淌度和分配行為上的差異而實現(xiàn)分離分析的液相分離方法。

毛細管電泳的特點

  柱效高,可達105~106/m

  分離速度快,幾十秒~幾十分鐘

  溶劑和試樣消耗極少

  沒有高壓泵,儀器成本比HPLC更低

  選擇性強

毛細管電泳的發(fā)展

  1807~1809年,俄國物理學家F.F.Reuss首次發(fā)現(xiàn)黏土顆粒的電遷移現(xiàn)象。

  1907年,F(xiàn)ield和Teague首次用電泳成功分離了白喉毒素和它的抗體。

  1937年,瑞典科學家將人血清提取的蛋白質(zhì)混合液放在兩段緩沖溶液之間,兩端加電壓,第一次分離出白蛋白和a、b、g-球蛋白。 Tiselius還制成了第一臺電泳儀并進行了第一次自由溶液電泳。他因?qū)﹄娪炯夹g(shù)的發(fā)展和應(yīng)用的巨大貢獻而獲得1948年諾貝爾化學獎。自由溶液電泳的分離效率受焦耳熱的限制,只能在低電場強度下進行操作,使分析時間和分離效率很低。

  1967年,Hjerten最早提出了用小內(nèi)徑管在高電場下進行自由溶液的電泳。

  1981年,Jorgenson和Luckas發(fā)表了劃時代的研究工作,用75um內(nèi)徑石英毛細管進行電泳,電遷移進樣,熒光柱上檢測丹?;被幔_到400000塊/m理論塔板數(shù)的高效率。從此跨入高效毛細管電泳的時代。

  1984年Terabe等建立了膠束毛細管電動力學色譜。

  1987年Hjerten建立了毛細管等電聚焦,Cohen和Karger提出了毛細管凝膠電泳。

  1988~1989年出現(xiàn)了第一批毛細管電泳商品儀器。短短幾年內(nèi),由于CE符合了以生物工程為代表的生命科學各領(lǐng)域中對多肽、蛋白質(zhì)(包括酶,抗體)、核苷酸乃至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分離分析要求,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CE是經(jīng)典電泳技術(shù)和現(xiàn)代微柱分離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毛細管電泳法和其他分析方法的區(qū)別

  毛細管電泳法和高效液相法的區(qū)別

  CE和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相比,其相同處在于都是高效分離技術(shù),儀器操作均可自動化,且二者均有多種不同分離模式。二者之間的差異在于:CE用遷移時間取代HPLC中的保留時間,CE的分析時間通常不超過30min,比HPLC速度快;對CE而言,從理論上推得其理論塔板高度和溶質(zhì)的擴散系數(shù)成正比,對擴散系數(shù)小的生物大分子而言,其柱效就要比HPLC高得多;CE所需樣品為nl級,最低可達270fl,流動相用量也只需幾毫升,而HPLC所需樣品為μl級,流動相則需幾百毫升乃至更多;但CE僅能實現(xiàn)微量制備,而HPLC可作常量制備。

  毛細管電泳法和普通電泳法的區(qū)別

  CE和普通電泳相比,由于其采用高電場,因此分離速度要快得多;檢測器則除了未能和原子吸收及紅外光譜連接以外,其它類型檢測器均已和CE實現(xiàn)了連接檢測;一般電泳定量精度差,而CE和HPLC相近;CE操作自動化程度比普通電泳要高得多??傊?CE的優(yōu)點可概括為三高二少:高靈敏度,常用紫外檢測器的檢測限可達10-13~10-15mol,激光誘導熒光檢測器則達10-19~10-21mol;高分辨率,其每米理論塔板數(shù)為幾十萬;高者可達幾百萬乃至千萬,而HPLC一般為幾千到幾萬;高速度,最快可在60s內(nèi)完成,在250s內(nèi)分離10種蛋白質(zhì),1.7min分離19種陽離子,3min內(nèi)分離30種陰離子;樣品少,只需nl(10-9L)級的進樣量;成本低,只需少量(幾毫升)流動相和價格低廉的毛細管。由于以上優(yōu)點以及分離生物大分子的能力,使CE成為近年來發(fā)展最迅速的分離分析方法之一。當然CE還是一種正在發(fā)展中的技術(shù),有些理論研究和實際應(yīng)用正在進行與開發(fā)。

毛細管電泳的分類

  按填充物質(zhì)的性狀

  自由溶液電泳和非自由溶液電泳。

  按分離機制分類

  電泳型、色譜型、電泳/色譜型

  主要分離模式

  毛細管區(qū)帶電泳

  膠束電動毛細管電泳

  微乳液電動毛細管色譜

  毛細管凝膠電泳

  毛細管等電聚焦

  毛細管電色譜

  非水毛細管電泳

毛細管電泳理論

  電泳和電泳淌度

  電泳:在電場作用下帶電粒子在緩沖溶液中的定向移動

  電滲和電滲率

  電滲:液體相對于帶電的管壁移動的現(xiàn)象

  CE所用的石英毛細管柱,在pH>3情況下,其內(nèi)表面帶負電,和溶液接觸時形成了一雙電層。在高電壓作用下,雙電層中的水合陽離子引起流體整體地朝負極方向移動的現(xiàn)象叫電滲,粒子在毛細管內(nèi)電解質(zhì)中的遷移速度等于電泳和電滲流(EOF)兩種速度的矢量和,正離子的運動方向和電滲流一致,故最先流出;中性粒子的電泳流速度為“零”,故其遷移速度相當于電滲流速度;負離子的運動方向和電滲流方向相反,但因電滲流速度一般都大于電泳流速度,故它將在中性粒子之后流出,從而因各種粒子遷移速度不同而實現(xiàn)分離。

  電滲是CE中推動流體前進的驅(qū)動力,它使整個流體像一個塞子一樣以均勻速度向前運動,使整個流型呈近似扁平型的“塞式流”。它使溶質(zhì)區(qū)帶在毛細管內(nèi)原則上不會擴張。但在HPLC中,采用的壓力驅(qū)動方式使柱中流體呈拋物線型,其中心處速度是平均速度的兩倍,導致溶質(zhì)區(qū)帶本身擴張,引起柱效下降,使其分離效率不如CE。

  表觀淌度和權(quán)均淌度

  分離效率和譜帶展寬

 ?。ㄒ唬├碚撍搴退甯叨?/p>

  同色譜

  (二)譜帶展寬

  1. 流型

  毛細管電泳——扁平型塞子流(高柱效)

  高效液相——拋物線型

  2. 自熱

  電流通過緩沖溶液時產(chǎn)生的焦耳熱

  自熱導致徑向溫度梯度,因而產(chǎn)生離子遷移速度的徑向不均勻分布,使譜帶展寬

  管內(nèi)徑小,管外徑大,可減小自熱引起的溫度差

  如:內(nèi)徑50um,外徑375um

  EdC1/3<1500時,自熱不會引起太大的譜帶展寬和效率損失

  3. 擴散與吸附

  擴散:在毛細管電泳中,溶質(zhì)縱向擴散是譜帶展寬的唯一因素

  吸附:毛細管管壁對于被分離物質(zhì)粒子的作用

  陽離子溶質(zhì)和帶負電的管壁的離子相互作用

  疏水作用

  毛細管內(nèi)表面積和體積比越大,吸附的可能性也越大

  分離度

毛細管電泳的主要分離模式

  毛細管區(qū)帶電泳CZE

  1. 操作電壓

  柱長一定時,操作電壓增加,粒子遷移加快,柱內(nèi)焦耳熱增加

  在一定范圍內(nèi)柱效隨電壓的升高而升高,過了極點后,焦耳熱影響加劇,反而下降 n= ? spELd/2D

  2. 緩沖溶液的種類

  直接影響粒子的遷移和分離

  要求:緩沖容量好、在檢測波長處吸收低、自身淌度低、與等電點相差約1個pH單位、盡量用酸性

  3. 緩沖溶液的pH

  影響溶質(zhì)的電荷:pH低于溶質(zhì)的等電點時,溶質(zhì)帶正電荷;反之,帶負電荷

  引起電滲的變化:在高pH下,電滲很大

  4. 緩沖溶液的濃度

  濃度增加,離子強度增加,改善分離

  濃度增加,電滲率降低,遷移時間延長

  濃度增加,導電的離子數(shù)增加,焦耳熱增加

  膠束電動毛細管色譜MECC

  以膠束為假固定相的一種電動色譜

  在電泳緩沖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劑,當溶液中表面活性劑濃度超過臨界膠束濃度時,表面活性劑中的疏水基團可形成膠束,溶質(zhì)因淌度和分配系數(shù)的不同而分離。

  1. 膠束假固定相

  表面活性劑:親水基+疏水基

  疏水基:直鏈或支鏈烷烴

  親水基:陽離子、陰離子、兩性離子基團

  2.基本原理

  增加了帶電離子膠束相,其具有與周圍介質(zhì)不同的淌度,并且可以與溶質(zhì)互相作用

  導電的水溶液相是分離載體的溶劑

  3.流動相

  改變流動相來調(diào)節(jié)選擇性

  毛細管凝膠電泳CGE

  將平板電泳中的凝膠用到毛細管中作支持物進行電泳,不同體積的溶質(zhì)分子在起“分子篩”作用的凝膠中得以分離。

  常用凝膠:聚丙烯酰胺、葡聚糖、瓊脂糖等

  應(yīng)用:蛋白質(zhì)、核苷酸、RNA、DNA片段分離和測序、聚合酶鏈反應(yīng)產(chǎn)物分析等等

  毛細管電色譜CEC

  將高效液相色譜中眾多的固定相微粒填充到毛細管(或涂漬、鍵合到管壁),以樣品與固定相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分離機制,以電滲流為流動相驅(qū)動力的色譜過程稱為毛細管電色譜。

  具有高效液相色譜的高選擇性

  具有毛細管電泳的的高效性

  毛細管柱類型:填充柱、開管柱

  非水毛細管電泳NACE

  非水(有機溶劑)體系中進行的毛細管電泳

  在有機溶劑中加入電解質(zhì)使之具有一定的導電性才能實現(xiàn)NACE,酸及其銨鹽是最常用的電解質(zhì)

  與水體系相比可承受更強的電場,在不增大焦耳熱的條件下可提高溶液中離子的濃度或增大毛細管內(nèi)徑

毛細管電泳的儀器組成

  基本結(jié)構(gòu):高壓電源、進樣、填灌/清洗、毛細管、溫度控制、檢測、記錄/處理

  高壓電源

  電源:0~?30 kV直流高壓電源

  電極:鉑絲或注射器針頭

  電極槽:帶螺帽的小玻璃瓶或塑料瓶(1~5ml)

  毛細管柱

  化學惰性、電惰性,可以透光

  聚四氟乙烯、玻璃、石英

  內(nèi)徑25~75um,管長<70cm

  沖洗和平衡

  進樣

  毛細管直接與樣品接觸,用動力驅(qū)動樣品進入毛細管,無死體積

  1. 電動進樣

  組分在電場作用下,因電遷移和電滲作用進入毛細管內(nèi)

  對離子組分存在進樣偏向

  2. 壓力進樣

  將毛細管兩端置于不同的壓力環(huán)境中時,管中溶液即能流動,將樣品帶入

  無組分偏向,選擇性差

  3. 擴散進樣

  利用濃差擴散,抑制背景干擾和進樣偏向

  檢測

  1. 紫外檢測

  2. 激光誘導熒光檢測


內(nèi)容來自百科網(wǎng)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