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 hú lún tūn zǎo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詳細解釋
1. 【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2. 【出自】: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3. 【示例】:一個高中文科的學(xué)生,與其~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論詩學(xué)門徑》
4.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例句
老實說,我讀《水滸傳》不過~地看一遍。
出處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人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近反義詞
近義詞 | 鶻侖吞棗 走馬觀花 生搬硬套 一知半解 生吞活剝 不求甚解 |
反義詞 | 舉一反三 融會貫通 貫通融會 含英咀華 細嚼慢咽 窮原竟委 尋根究底 咬文嚼字 |
國語辭典
注音 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相似詞: 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把棗子整個吞下去,而不加咀嚼。比喻理解事物籠統(tǒng)含糊,或為學(xué)不求甚解。
? 如:「研究學(xué)問最怕囫圇吞棗,缺乏辨別能力。」亦作「鶻崙吞棗」。
參見:囫圇吞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