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裹足 dù kǒu guǒ zú
杜口:閉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閉著嘴不敢說,停住腳不敢走。比喻有顧慮而不敢接近,遠(yuǎn)遠(yuǎn)避開。
詳細(xì)解釋
1. 【解釋】:杜口:閉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閉著嘴不敢說,停住腳不敢走。比喻有顧慮而不敢接近,遠(yuǎn)遠(yuǎn)避開。
2. 【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dú)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奏耳?!?
3. 【語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形容十分害怕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代,策士說客之風(fēng)很盛,他們憑仗口才,巧言善辯,以博取統(tǒng)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權(quán)。范睢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范睢(或作范雎)本是魏國人,起初投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門下當(dāng)些差使,沒有干成什么大事,反而受了一頓冤枉,幾乎傷了性命。后來,改姓換名,輾轉(zhuǎn)到了秦國。 那時,秦昭王已在位36年,秦國政治上最有勢力的人有4個:穰侯、華陽君,都是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兄弟;涇陽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寵愛的兒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國政,其余三人也輪流主持軍事;他們依靠宣太后的關(guān)系,權(quán)力很大,并且擁有廣大的封邑,家財之富,在國王之上。 范睢針對秦國當(dāng)時的這一情況,先寫一封信給昭王,要求面談。昭王便派車子去把范睢接來相見。范睢進(jìn)宮,故意亂走,內(nèi)侍們吆喝道:“王來了!”范睢說:“秦國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么王?”昭王恰巧出來,隱約聽到了,心中不免一動,當(dāng)即表示歡迎,特別隆重地接待范睢。旁邊看的人,都感到很驚訝。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后恭敬地對范睢說:“先生有什么見教?”范睢說:“嗯!嗯!”昭王連問三次,范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說:“嗯!嗯!”昭王便跪著央求道:“先生終究不肯賜教嗎?”,范睢這才開口說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說:“現(xiàn)在我寄居秦國,和您的關(guān)系還很生疏,而我所要說的,卻是關(guān)于君臣之間和骨肉至親之間的事。今天說了,明天就可能有殺身之禍。死固然沒有什么可怕,人終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說的話,對秦國有利,即便因此被殺,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顧慮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們,看見我為秦國盡忠,反而被殺,那么恐怕他們從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范睢的這次談話,深深打動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后來,昭王就拜范睢為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還讓宣太后告老,不許她再過問朝政;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也都住到關(guān)外去了。范睢當(dāng)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成語接龍
杜口裹足 足不出戶 戶告人曉 曉以利害 害人不淺 淺嘗輒止 止于至善 善與人交 交口同聲 聲東擊西 西臺痛哭 哭喪著臉 臉無人色 色絲虀臼 臼頭深目 目下十行 行不從徑 徑一周三 三三兩兩 兩世為人 人一己百 百萬雄兵 兵不厭權(quán) 權(quán)傾中外 外剛內(nèi)柔 柔聲下氣 氣義相投 投井下石 石人石馬 馬上功成 成一家言 言三語四 四不拗六 六親不和 和光同塵 塵垢秕糠 糠秕在前 前仆后繼 繼古開今 今夕何夕 夕寐宵興 興云致雨 雨絲風(fēng)片 片云遮頂 頂名冒姓 姓甚名誰 誰是誰非 非親非故 故人之情 情不可卻 卻之不恭 恭而有禮 禮為情貌 貌似強(qiáng)大 大中至正 正中下懷 懷丸操彈 彈絲品竹 竹報平安 安不忘危 危于累卵 卵與石斗 斗麗爭妍 妍姿艷質(zhì) 質(zhì)傴影曲 曲不離口 口不二價 價值連城 城下之盟 盟山誓海 海不揚(yáng)波 波光鱗鱗 鱗次櫛比 比眾不同 同休共戚 戚戚具爾 爾虞我詐 詐啞佯聾 聾者之歌 歌功頌德
國語辭典
注音 ㄉㄨˋ ㄎㄡˇ ㄍㄨㄛˇ ㄗㄨˊ 拼音 dù kǒu guǒ zú閉嘴不說話,住腳不敢前。形容十分畏懼而不敢進(jìn)言。
? 《戰(zhàn)國策.秦策三》:「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br> ? 《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臣之所恐者,獨(dú)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鄉(xiāng)秦耳?!?/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