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厭詐 bīng bù yàn zhà
厭:嫌惡;詐:欺騙。 作戰(zhàn)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詳細(xì)解釋
1. 【解釋】:厭:嫌惡;詐:欺騙。作戰(zhàn)時盡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
2. 【出自】:《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zhàn)陣之間,不厭詐偽?!?
3. 【示例】:若說~,諸葛亦無如此之陣圖,若說幻不厭深,偃師亦無如此之機械。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金圣嘆批
4. 【語法】:主謂式;作主語、賓語;用于采用迷惑敵人的方法戰(zhàn)勝敵人
例句
打仗就是要戰(zhàn)勝敵人,~,敵人越罵我們狡猾,越說明我們做得對極了。
成語故事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wèi)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fù)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zhàn)。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后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zhí)政,萬一遇到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為了實現(xiàn)當(dāng)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lǐng)楚軍緊逼不舍。 當(dāng)時,楚國聯(lián)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lián)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yīng)該怎樣作戰(zhàn)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于注意禮儀的君子,應(yīng)當(dāng)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zhàn)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采取欺騙敵軍的辦法?!?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后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zhàn)。晉國取勝后,與齊、魯、宋、鄭、蔡、莒、衛(wèi)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近反義詞
近義詞 | 兵不厭權(quán) 縱橫捭闔 |
反義詞 | 先禮后兵 |
成語接龍
兵不厭詐 詐啞佯聾 聾者之歌 歌功頌德 德厚流光 光前啟后 后不僭先 先人后己 己溺己饑 饑不擇食 食不下咽 咽苦吐甘 甘之如飴 飴含抱孫 孫龐斗智 智勇兼全 全軍覆沒 沒世不忘 忘乎其形 形具神生 生上起下 下不為例 例直禁簡 簡絲數(shù)米 米已成炊 炊沙作糜 糜爛不堪 堪以告慰 慰情勝無 無一不備 備位充數(shù) 數(shù)一數(shù)二 二三其意 意義深長 長久之計 計上心頭 頭上安頭 頭會箕斂 斂后疏前 前仆后繼 繼古開今 今夕何夕 夕寐宵興 興云致雨 雨絲風(fēng)片 片云遮頂 頂名冒姓 姓甚名誰 誰是誰非 非親非故 故人之情 情不可卻 卻之不恭 恭而有禮 禮為情貌 貌似強大 大中至正 正中下懷 懷丸操彈 彈絲品竹 竹報平安 安不忘危 危于累卵 卵與石斗 斗麗爭妍 妍姿艷質(zhì) 質(zhì)傴影曲 曲不離口 口不二價 價值連城 城下之盟 盟山誓海 海不揚波 波光鱗鱗 鱗次櫛比 比眾不同 同休共戚 戚戚具爾 爾汝之交 交口同聲
國語辭典
注音 ㄅㄧㄥ ㄅㄨˋ ㄧㄢˋ ㄓㄚˋ 拼音 bīng bù yàn zhà相似詞: 兵不厭權(quán)
語本《韓非子.難一》:「戰(zhàn)陣之閒,不厭詐偽?!剐稳萦帽鴷r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
? 《三國演義.第四六回》:「操使蔡中、蔡和詐降,竊探我軍中事,公瑾將計就計,正要他通報消息。兵不厭詐,公謹(jǐn)之謀是也?!挂嘧鳌副粎挋?quán)」。
參見:兵不厭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