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改革 wèi xiào wén dì gǎi gé
北魏孝文帝時實行的政治改革。北魏統一中國北部后,仍以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為中心,遙制中原。地方政權多為貴族和豪強所把持。大量的浮戶、隱戶依附豪強,逃避封建國家的賦役。孝文帝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實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頒行俸祿制,禁止官吏自行向農民征稅,統一財政收支。九年,頒行均田制。次年,又建立三長制,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里為黨,責成鄰、里、黨三長征收租調,征發(fā)徭役和兵役,以保證財政收入。孝文帝即位時年僅五歲,馮太后臨朝,以上的改革實由太后主持決定。孝文帝親政后,進一步改革政治。十七年,決定遷都洛陽。繼改鮮卑姓氏為漢姓,使鮮卑貴族與中原士族通婚,又改易服裝、風俗、語言,禁止在朝廷講鮮卑語,并重視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這些改革,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對于鞏固中國北方的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制度以及加速民族融合,都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