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 bài zhàn tíng dì guó
即“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為東、西兩部。因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古稱拜占庭,所以又稱“拜占庭帝國”。領(lǐng)土以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xì)亞為中心。曾一度收復(fù)意大利。在東方與波斯薩桑王朝長期作戰(zhàn)。7世紀(jì)后,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等領(lǐng)地為阿拉伯人征服。1204年君士坦丁堡一度為十字軍所陷。1261年滅拉丁帝國后復(fù)國,但勢力大為削弱。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國語辭典
注音 ㄅㄞˋ ㄓㄢˋ ㄊㄧㄥˊ ㄉㄧˋ ㄍㄨㄛˊ 拼音 bài zhàn tíng dì guó東羅馬帝國。西元三二四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旁建立新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古名拜占庭,所以東羅馬帝國亦稱為「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在宗教上信奉希臘正教,文化上不僅繼承了希臘文化,更創(chuàng)造了拜占庭文化。其帝國於一四五三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滅亡。
參見:拜占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