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正文

延安

延安    yán ān


郡名。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延州置。治膚施(今延安市東北)。轄境相當今陜西延安、安塞、志丹、宜川、延長、延川、子長等市縣地。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為延州。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延州為延安郡。
府、路名。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升延州置。治膚施(今延安市。轄境相當今陜西延安、甘泉延長、延川、安塞等市縣地及大理河上游一帶地區(qū)。元改為路,轄境略有擴大。明復為府,1913年廢。宋、金時為防御西夏的重地。明末為農(nóng)民大起義最先發(fā)動地區(qū),張獻忠李自成都起義于此。
市名。在陜西省北部、延河中游。西延鐵路終點。市區(qū)周圍有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環(huán)峙。轄寶塔區(qū)和延長、延川子長、吳旗志丹、安塞、宜川黃龍、洛川黃陵、富縣、甘泉十二縣。秦置高奴縣,隋改膚(膚)施縣,明、清為延安府治,1936年改延安縣。以濱延河得名。1937年設(shè)延安市,為陜甘寧邊區(qū)首府。1937—1947年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有“革命圣地”之稱。1949年撤市并縣,1972年又以延安縣部分地區(qū)復設(shè)市。1975年延安縣并入。人口190萬(市轄區(qū)32.8萬,1996年)。是陜北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工業(yè)有電力、機械、化肥、汽車修配、紡織、水泥、皮革等。市郊農(nóng)產(chǎn)以小麥、黍、玉米為主,并有甘草、五加皮等藥材。高等學校有延安大學。寶塔山上有明代寶塔。革命紀念地有棗園、王家坪、楊家?guī)X、鳳凰山麓、南泥灣等。建有延安革命紀念館。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