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字母 zhù yīn zì mǔ
又稱“國音字母”。中國第一套公定的為漢字注音和推行漢語標準音用的拼音字母。1913年由讀音統(tǒng)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計字母三十九個,排列以ㄍㄎ開始;1919年改定字母次序,加ㄧㄛ(后改為ㄜ),成為四十個。即: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直行作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注音初以讀音統(tǒng)一會所定字音為標準,有三個濁音聲母和入聲調(diào)類,并有尖團音分別。后以北京音為標準,只作注方音之用。1930年國民黨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為注音符號。1958年后為《漢語拼音方案》所取代。目前臺灣省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