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 shàng dōu
1.古代對京都的通稱。
2.古對陪都(下都)而言,稱首都為上都。(1)北齊以晉陽為下都,故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上都。《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引《晉書》:"北齊高洋以鄴為上都,晉陽為下都。"(2)唐肅宗寶應(yīng)元年建東﹑南﹑西﹑北四陪都,因稱首都長安為上都?!缎绿茣乩碇疽弧?"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灤河北岸建開平府,世祖中統(tǒng)五年(1264)加號上都,歲常巡幸,終元一代與大都并稱兩都。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宮。
國語辭典
注音 ㄕㄤˋ ㄉㄨ 拼音 shàng dū1. 首都。
? 《文選.班固.西都賦》:「寔用西遷,作我上都?!?br> ? 《文選.張衡.思玄賦》:「羨上都之赫戲兮,何迷故而不忘?!?br>2. 地名:
(1) 今陝西省長安縣,唐代宗時稱為「上都」。
(2) 元世祖即位開平府,改號「上都」,在今察哈爾多倫縣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