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漢語知識 > 正文

九江

九江   


《書·禹貢》荊州,“九江孔殷”,“九江納錫大龜”。后人解釋可分為三派:(1)《漢書·地理志》尋陽,“《禹貢》九江在南,皆東合為大江?!敝^九江在尋陽境內,即今湖北武穴市、黃梅一帶。漢唐諸儒一般皆主此說,但對九江的江源又有不同說法:《漢書注》應劭郭璞《山海經(jīng)注》、《尚書偽孔傳》都認為源自大江,派分為九;《書正義》引鄭氏則認為九江各自別源,出自山溪,《經(jīng)典釋文》六朝《尋陽地記》《緣江圖》,并列舉九江名目,而二書互有出入。(2)《晉太康地記》:“九江,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边@是漢人別說,以注入彭蠡(今鄱陽湖湖漢水(今贛江及其八大支流合稱九江。(3)宋人胡旦、朱熹、蔡沈等皆以注入洞庭湖的沅、湘等水為九江,各家所舉名目也不盡相同。按:《禹貢》下文導山、導水二章都提到“過九江”,其地望在大江北岸,故三說中以第一說為比較符合于原義。尋陽在漢代雖地屬揚州西境,于《禹貢》應屬荊州東境。
郡名。秦置。治所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轄境約當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黃岡市以東和江西全省。以九江在境內得名。楚、漢之際割西境置衡山郡,割南境置廬江、豫章二郡。漢初改置淮南國,元狩初復為九江郡。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東、巢湖以北地區(qū)。三國魏改為淮南郡。
府名。1361年朱元璋改江州路置。治所在德化(今九江市。轄境相當今江西九江、德安湖口、瑞昌、彭澤等市縣。1912年廢。
市名。在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鄰接湖北省。轄潯陽、廬山二區(qū)及瑞昌市和九江、彭澤湖口、都昌、星子永修、德安、武寧、修水九縣。晉以后為江州治,明清為九江府治。1949年以九江縣城區(qū)及近郊設市。人口432萬(市轄區(qū)47.7萬,1996年)。京九、合九兩鐵路交會境內,向為贛北物資集散及水陸交通中心。長江中游重要港口之一。舊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有機械、紡織、石油化工、造船、建材、食品加工等工業(yè)。建有九江長江大橋。名勝古跡有甘棠湖及煙水亭、鎖江樓、能仁寺、浪井、潯陽樓等。市南廬山,為著名的游覽和避暑勝地。
縣名。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部、長江南岸,鄰接湖北、安徽兩省。京九鐵路通過境內??h人民政府駐沙河街鎮(zhèn)。隋置尋陽縣,唐改潯陽縣,五代南唐改德化縣,1914年改九江縣。農產(chǎn)有稻、棉花、油菜籽、麻類、煙草等。水產(chǎn)業(yè)亦盛。工業(yè)有采礦(銅)、機械、化學、建材。名勝古跡有獅子洞、涌泉洞、陶淵明祠墓。


開通會員,享受整站包年服務立即開通 >

「九江」開頭的詞語:

九江
九江八河
九江市
九江長江大橋